
编者按
约400年前,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在云南忽然放慢脚步,在山水间解锁悠然模式,并留下了25万字的《滇游日记》,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写下最早的注脚……走他走的路、吹他吹过的风,作为新霞客旅居云南的你,是否也会惊叹于云南的独特魅力,是否也会遗憾于徐霞客不曾看到的云岭新景。而今日之云南又与往日之滇景,有哪些不同?不妨通过一段古今对话,共同探寻云南穿越时空的魅力、亘古绵长的文化和焕发新生的活力。
云南发布、云南网联合推出“新霞客·旅居记”系列报道,通过“新霞客”视角,用霞言霞语全新解锁花艳、茶香、节欢、食美等N种心动的理由,带领广大网友感受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


冬日云南的清晨,阳光揉碎薄云漫下来,翅尖沾着霜露的鸟儿,正衔着温柔信笺轻掠而过。红嘴鸥裹着风,携一年一度的旧约翩然而至;黑颈鹤掠水时翼尖扫起一串金粼,在光里闪着细碎的亮;鹦鹉寨的群鹦啁啾不停,几笔就勾勒出村寨间的灵动图景……四季轮转间,徐霞客昔日游记里的遗憾,早已化作新霞客镜头中一帧帧鲜活的定格。


红嘴鸥。昆明市委宣传部 供图
当北方被寒流裹上素白,红嘴鸥便循着旧约,振翅飞抵春城。不必寻特定的地点,从翠湖的粼粼波光,到海埂大坝的人潮暖意,再到新晋湿地的草木葱茏,就连住宿附近的公园枝头,都可能撞见这群白羽精灵的身影。

人们在昆明市海埂大坝喂食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春城与红嘴鸥相伴的日子,旅居者总偏爱沿湖的慢时光。晨起踏着晨光逛湿地公园,看白鹭与红嘴鸥共舞水杉林间,羽翅翻飞间搅碎满林金辉;若有闲情,租一艘小船滑入红杉秘境,抬头便是万羽掠过蓝天的簌簌交响。想避过人潮,便宿在滇池畔的小院,每日以鸥鸣为晨钟,步行百米即达湖岸,看鸥群盘旋如白帆,忽落啄食游人掌心的面包屑,亲昵得似老友相见。



茨竹林村芒坝“鹦鹉寨”大紫胸鹦鹉。赵晓元 罗嘉 摄
澜沧江下段,薄雾苍茫,普洱市芒坝村在鹦鹉的啁啾声里缓缓苏醒。这里是嵌在北回归线上的温柔异托邦,数百只大紫胸鹦鹉终年在此栖居,“鹦鹉寨”的名号也由此传开。村寨里,百年榕树枝丫间气根垂落如帘,大紫胸鹦鹉裹着一身翡翠般的羽衣,啼鸣着掠过布朗族人家的屋檐。村民世代悉心守护,常笑着念叨:“它们住得比人还自在!”

摄影爱好者在鸟塘拍摄。赵晓元 罗嘉 摄
在芒坝的日子,时光似也浸了暖意般变得绵柔。晨起坐于观鸟塘边,看鹦鹉啄食嬉闹,羽翅翻飞间溅起细碎生机;午后沿村寨小径闲逛,听枝叶簌簌与鸟啼交织;夜宿布朗族吊脚楼中,推开木窗,鹦鹉的轻啼便随晚风入怀,伴人酣眠。这里没有急促的快门竞赛,唯有当地人笑着宽慰:“别急,鸟儿明天还会来的。”



大山包黑颈鹤。郑远见 摄
当冬日寒气漫过昭通高原,海拔3100米的大山包便裹上了一层素净的霜色——草甸褪成浅黄,寒雾轻笼湿地,唯有黑颈鹤的身影为这片冬日天地添了灵动。它们踏水而飞,偶尔发出一声悠长的啼鸣,穿过凛冽的空气,在山谷间轻轻回荡。

越冬黑颈鹤抵达大山包。赵子绞 摄
在大山包与黑颈鹤相守的静谧,是旅居岁月里最珍贵的印记。追完鹤影晃到山脚下的农家,火炕烧得暖融融的,围坐时能闻到烤洋芋的焦香;傍晚倚着木窗,看夕阳把鹤群的影子拉得很长,直到它们归巢于湿地深处。入夜后,星河垂落天际,唯有鹤鸣轻伴入眠,尽是冬日的静谧。

游玩小tips:
观鸟时需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禁止大声喧哗、追逐或使用闪光灯干扰鸟类活动;选择合规观鸟地点,严格遵守保护区及公园管理规定,严禁破坏植被。

来源:云南发布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