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迷醉云南 / 乡村

沙溪古镇: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


 

题记——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宣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还保留得相当完备。”

 

从此,这个被时光湮没、被岁月遗忘的滇西边远小镇,蜚声海外,海外游客慕名而来……一页又一页,翻阅品读着这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

来到剑川县沙溪古镇,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恍若时光倒流,回到遥远的茶马古道,徜徉在沙溪镇几百年岁月风雨洗涤的石板路上,古老的马店驿站接踵而至,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马鞍、马镫、马鞭、马铃、马灯,灶台与饭桌、板凳,就连那被油灯和灶火熏得黑油油的墙壁……都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原本的模样。

因为她偏僻,所以被遗忘;因为她贫穷,所以免遭建设性破坏。

没想到,偏僻与贫穷,竟然成为古镇的幸运。这是因茶马文化的幸运才完整保存了这唯一的茶马重镇,还因为剑川人对茶马文化依依不舍的眷恋,自觉自愿的精心呵护。2005年,沙溪古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因为见过了一些古城的过度商业开发,古街变成喧嚣的商业街,古色古香黯然失色,便越发被沙溪的宁静所震撼,踩着石板路,站在古戏楼下,置身兴教寺的大殿内,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十分荣幸,有一位“特殊导游”为我们引路。他就是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他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8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国学大讲坛”多次做学术专题演讲。他的满腹经纶和生动讲解让记者们大开眼界,亲切地称他“董博士”。

为什么茶马古道对沙溪古镇情有独钟?为什么曾经慷慨地给予她昌盛繁荣、璀璨似锦的奢华?

董增旭说,这首先是由沙溪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沙溪古镇坐落在黑潓江西岸鳌峰山北端,古镇的中心寺登街就在“鳌头”所在的缓坡上,是沙溪位置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大气磅礴,是沙溪古镇茶马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沙溪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和交通要冲。从这里北上可达我国康藏地区并进入印度;南下经大理、楚雄连接“五尺道”进入中原腹地;向西连接“博兰古道”、“永昌道”,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

现在的寺登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叫作“南坛”,意思是南面的佛坛。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建有寺院。明朝永乐十三年,寺院扩建后名为兴教寺。从那时开始,“南坛”的地名就改为“寺登”了。

为什么叫“寺登”呢?“寺”指的就是“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的意思。“寺登”,就是“兴教寺所在的地方”。白族人将“集市”称为“街子”,以兴教寺为中心的茶马古道集市形成以后,这里就叫寺登街,意思就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子”。

沙溪古镇既不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不是茶马古道的终点,为什么唯此地一枝独秀,成为一串项链中体量最大、价值最高的那块宝石呢?

从地理位置和物质准备上来说,她是“鬼门关”的进出口,也是即将走向雪域高原的马帮商旅最后的补给站和休养所。由这里走出寨门,踏上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不是抒情诗,而是悲壮曲!马帮在“锅头”的带领下,穿行在高山峡谷、跋涉在激流险滩、挣扎在沼泽和原始森林的恐怖中,命悬一线,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

茶马古道旁,埋葬着多少马帮客累累的白骨?马帮客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撑。寺登街上的兴教寺与古戏台就成为连接神圣天堂与世间繁华的不二选择。

“天下仙山佛占尽”,佛教寺庙大都建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仙境,为什么在沙溪古镇上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答案就是:精神需要。寺院里的佛祖神灵守护着古镇的百姓与在茶马古道上艰难跋涉的马帮商旅,马帮商旅供奉香火,虔诚跪拜,祈求着佛祖神灵保佑,一路平安……对于那些经历了生死考验,终于攀过雪山、涉过激流、走出峡谷,回到沙溪的马帮商旅来说,寺登街就是“人间天堂”,他们要尽情欢歌、享受生活,准备着再闯“鬼门关”。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所谓“茶马互市”就是以物易物,用我国康藏地区的特产马匹、皮毛、麝香、藏红花、贝母、虫草等与云南、四川的茶叶、盐巴、布帛、糖等生活必需品,通过马帮驮运进行交易。《太平寰宇记》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不见使钱。汉用绸紬、茶、布,番部用椒、马之类。”因为藏民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最大,所以“以茶易马”的交易数额是最大的。

董增旭说,茶马古道及其茶马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是一部让我们常读常新的史书。比如,我们以往对茶马文化的认识,更多局限在茶马古道是一条经济贸易通道,这就未免忽视了她在国家政治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中的独特作用。

沙溪古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有无数的马店分布在以寺登街为中心,以四方街为辐射的各个巷道中。这些马店的特点大都是前铺后院,既可以经商,又可以住宿。马店有大小,等级有高低。董增旭把记者们领进一个深宅大院,这就是被誉为寺登街上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据欧阳家谱记载,其祖上欧阳子群是江西庐陵郡人,明代官宦,奉旨开垦西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沙溪的望族。清朝末年,马锅头出身的欧阳景成为沙溪坝首富,于是建造了这最为气派的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在寺登街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它超越了单一的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形式,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很巧妙地把民居与马店的双重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它由相当紧凑的三座“三坊一照壁”连贯而成,整个建筑构思精巧,有分有合,气度不凡。南大院是家居,中院是供马帮商旅住宿的“上等客房”,北院为马厩。整座院落“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雕刻、彩绘、装修、布局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白族古建筑的精湛技艺,是茶马古道历史遗留在古镇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欧阳大院大门是用沙溪特有的红沙石雕砌而成,门墩、门面雕琢精细,处处充满变化,稳重中显出大气,门头上左右两边的题诗,表明了主人的追求与志向。右边题诗为:“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过客不需频问询,读书声里是吾家。”表达了欧阳主人追求与崇尚汉文化的思想。

从大门进入,通过幽深的小巷道,厚实高大的照壁突然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仰望才能看到照壁的顶部,照壁上绘有“务农为业”和“读书生涯”等众多人物山水画,还书写有“黎明即起、清扫庭院”的《朱子家训》。照壁中间“六一家声”四个大字则道明了大院主人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置身庭院,犹如处于深宫。主人生活的起居场所,正中堂屋雕刻有“百福百寿”的六扇木雕格子门,雕梁画栋,高大气派,极其宽敞。

在古镇繁华与土匪横行的年代,独具匠心的欧阳大院,既能为长途跋涉的马帮商旅提供舒适歇息的住所,又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在洋溢着浓郁“耕读”文化气息的马店包间里边看戏、边饮酒、边品茶……哪一个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旅,可以抵御得住这“五星级”马店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