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迷醉云南 / 宗教

洗礼与重生之旅 细数云南六大基督天主教堂


宗教虽然不是云南人民文化膜拜的主题,但绝对是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云南仅存的六座教堂,更具有考据宗教传播文化之意义。天主教与基督教由欧洲传来,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作为边境一隅的云南,同样有着洗礼与重生的影子。如今,不妨让我们带着大家细数云南六大基督与天主教堂,可做管中窥豹之用。

基督教堂:昆明“三一国际礼拜堂”

“三一国际礼拜堂”原名“三一圣堂”。始建于1903年,老教堂位于昆明市原武成路218号,建成后成为云南省基督教“内地会”活动中心,临街为礼拜堂,后院为教牧人员住房。礼拜堂分为临街为三层小楼,一楼为过道,二楼为两间办公室和能容纳三四十人的聚会所,三楼为办公室。教堂主堂能容纳四、五百人礼拜。1963年,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办公地就设在“三一圣堂”内。1984年12月,“三一圣堂”恢复礼拜。1986年成为云南省基督教“两会”的办公所在地。

1997年2月,因昆明城市建设拓宽道路需要,“三一圣堂”被拆除。新教堂综合楼终于2003年6月22日举行了奠基典礼,并更名为“三一国际礼拜堂”。经过一年半的努力,2004年12月终于完成竣工,12月12日举行了开堂感恩礼拜。教堂综合楼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为4018平方米,其中新教堂设于教堂综合楼的1-3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4-7楼为云南省基督教“两会”的事务中心。

 

昆明锡安圣堂

锡安圣堂,为基督教新教教堂,在昆明市金碧路。锡安圣堂始建于1922年,由英国传教士规划设计。礼拜堂上方嵌有“锡安圣堂”四字,堂内有读经台、讲经台,可容500人。

现存建筑为1993年重建,为新哥特式。教堂正面高大的山形尖顶上竖立十字架。大堂为南北向长方形礼堂形式,两侧内堂有尖顶窗户,有楼厅。讲坛位于大厅南端,前面两侧为唱诗班。另有附属建筑。为昆明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昆明市基督教协会所在地。

 

天主教堂:鲁都克天主教堂

鲁都克天主教堂位于云南省砚山县西部约130公里处的阿舍乡鲁都克村,海拔2200米,气候寒冷。属苗、彝族杂居区。始建于1908年,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具有法国式建筑特点,同时也是文山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观层次丰富。

教堂座西朝东,面积约750平方米,为砖土木结构的四合院,进门左边为种楼和“圣教经课堂”,前一部分是教堂钟楼,该楼是典型的法国式天主教钟楼,总高10.26米,三层一顶,最顶部为砖镶拱型,高1.2米,据当地知情老人介绍,该钟楼原置的钟重90斤,钟声可传出三里之外,钟楼后面直通第二部分的“圣教经课堂”,课堂面积为42平方米,是当时神父传教的场所,现在当地信徒也经常在此礼拜。

进门右边为一楼一底的瓦房,上下四格,每格为17.5平方米,楼上用作收租的仓库,正面一幢一楼一底的瓦房,上下各六格,为神父的起居、办公室,外人一般不得出入此楼。距“圣教经课堂”后侧6米处,盖有一间48平方米的“慈善学校”。如今,鲁都克的彝族教徒多数已退教,现只有3家彝族和中寨40余户苗族人家共200多人,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信奉天主教。

 

白汉洛教堂

白汉洛教堂位于云南省怒江州北部贡山县丙中洛乡白汉洛村,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法国传教士任安守所建。

该教堂为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占地454平方米。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明间(建筑名词, 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用拱形窗,三层为钟楼。即使该教及其大部分文物堂曾毁于1905年反洋教起义和后来的文革时期,但是经法国传教士传播到民间的法国葡萄酒酿酒工艺得以保留。现在,“白汉洛”葡萄酒及利用法国葡萄酒酿酒工艺酿制的各种“白汉洛”野果酒,是到贡山必品的上乘佳酿。

 

大理天主教堂

大理天主教堂位于大理市中和镇卫门口,坐东朝西,它是一幢将大门、钟楼和教堂连在一起的中式木结构建筑。教堂大门采用白族一高两矮的门楼形式,斗拱挑檐,正中及两侧开门,门窗雕花,描金绘彩,显得富丽堂皇。教堂门上建钟楼,楼为单檐歇山顶,楼上悬挂大钟,四面出檐,顶上架有 “十”字。礼拜堂与钟楼相连,为抬梁式的建筑,7开间,东为祭坛,台后设龛,供圣母像,四壁挂有圣母画。通长28米,宽3米,高17米,面积430平方米,室内设座,供教徒礼拜。

大理天主教于清咸丰年间传入大理,当时流传不广,只有临时教堂,属国圣心会派。到1924年主教叶美璋在中和镇建立教堂后,天主教发展较快。1925年在云南省大理设立教区,逐步向大理洱源、大理宾川旅游景点、大理巍山、大理漾濞、大理永平、大理云龙等县发展。中和镇的天主教总堂,负责布道、召集教徒礼拜、开办学校及诊所等教会活动。其建筑富有大理白族地方特色。

 

茨中天主教堂

茨中天主教堂,位于澜沧江边,距离德钦县县城升平镇约80公里,与佛教并存于迪庆高原,同样拥有虔诚的教徒,每缝周末,附近茨中村的傈僳、藏、汉、纳西族信徒,便到教堂诵经、做弥撒。

18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士进入迪庆,竭力将其势力渗透到滇西北并力图扩展到藏区腹地。他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极艰难的存在着。信徒甚少,并且日益被信仰藏传佛教的百姓所仇视。百姓们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传教活动,引发了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

 

在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当时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势力,派重兵镇压僧俗民众,反洋教的群众抵抗了三个月,最终被镇压下去,教会因此而获得了巨额赔款,在茨中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兴建茨中教堂。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为天主教“云南驿区”主教坐堂,下辖2个分堂,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小学。

茨中天主教堂经修缮后已重现当年风采,坐落在树木繁茂的半山腰处,背系青山,前有农舍点缀,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别具特色。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窑、花园、菜园和葡萄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昆明信息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