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攻略 / 非凡体验

昆明印象•行走于街巷遇见昆明厚度


如果说人是城市的灵魂,那建筑就是城市的躯体。昆明老建筑,是这座城市的脉络和底蕴。法式风情的同仁街,复古民国风的茶马花街,汉彝民族结合的“一颗印”建筑,多元化的云南大学建筑群,中西结合的震庄迎宾馆......这些独具代表的古建筑、老街区,作为昆明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传承着昆明城市的个性和底蕴,讲述着昆明城历史岁月的沧桑往事。

 

昆明老街

边陲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昆明老街片区是最昆明的象征,是昆明民居建筑的“博物馆”。以小银柜巷7、8号院,居仁巷10、11号,西卷洞巷1号,吉祥巷18号,文明街11号比较精美。

老街的老民居以合院式房屋为主如 “一颗印”,同时也有结合了白族、彝族等民族民居特色的“一字型独坊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以及“三间六耳下花厅”、“四马推车”等。

 

这些民居代表了那个时期昆明民居建筑的水平,体现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是昆明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所在。

 

同仁街

外来文化的包容并蓄

始建于1872年的同仁街就是昆明法式风情建筑最典型的代表。整齐的骑廊洋楼、明黄色的墙体、墨绿色帆布的镂花阳台......同仁街的骑楼融合了欧洲多国建筑风格,再加上国人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为人民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壮观建筑画卷。

 

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里,同仁街充满烟火气息。一楼一底的骑廊贯通整个街巷,下雨也不用担心被淋;一楼是厨房,到饭点满街都是煤烟味,热闹又有生气。

80年代后同仁街渐渐有了商业气息,发廊、相馆、牙医、时装店以及琳琅满目的港货、洋货,当时,同仁街与金碧路、三市街成为昆明城最为繁茂的商贸“金三角”。

同仁街见证了昆明建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并蓄,也见证了昆明历史文化交融的力量。它讲述着那个时代昆明的历史故事,也表述了昆明城兼容并蓄的城市个性。

 

茶马花街

马古道文化的传承

茶马花街是一条集餐饮、休闲、旅购、文化艺术、养身为主导的民国仿古街道,是传统老昆明特色和茶马古道文化的体现。

昆明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且一直都有赶花街的习俗。旧时马帮驮着上好的茶叶正好赶上昆明花街的热闹场面,形成了花市与茶市相互交易的隆重场面,这种景象在民国时期尤为繁盛,被后人称为“茶马花街”。

 

位于西山脚下的茶马花街极大程度的还原了当时的景象。青瓦黛墙的仿古建筑群、栩栩如生的铜像、正宗地道的传统美食,将昆明百年前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再现了老昆明记忆和茶马古道文化。

 

 

震庄迎宾馆

峥嵘岁月的中西合璧

经过繁华的北京路514号,入目的金瓦红墙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进入内部,仅一墙之隔,外面喧嚷之声已消失不见。这就是城市中央绝无仅有的苑囿佳境——震庄。

1914年,德国选址此地设立德国驻滇领事馆;1936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将此地作为自己的公馆;建国以来,这又成为云南省重要政务接待场所。这些特殊历史背景赋予震庄深厚的底蕴,馆内自然、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中西合璧的建筑,清幽雅致的庭院,翠竹掩映中的碉堡,蜿蜒古朴的亭榭桥廊...... 这些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在时光中历尽沧桑,但其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艺术价值感依然烁目。

 

云南大学

多文化交融的百年名校

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建筑群是一部多文化交融的前进史。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也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勤奋苦练。

至公堂、考棚是云南贡院建筑群的中心,是明清云南乡试活动的中心,是今全国仅存的中国一千三百年科举考试制度历史的见证之一,闻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即在此进行。

 

1924年落成,由留法设计师张邦翰设计的会泽院,是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这栋典型的法式建筑历尽沧桑,记录了云大的发展历程,抗日战争中,会泽院成为国内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

 

无论是庄重的至公堂,或是肃穆的考棚,还是古朴的映秋院、泽清堂......这些老建筑,凝聚了许多著名建筑师的智慧,也表达了他们对学术追求的坚决和认真。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昆明老街、老建筑记录着这座城的历史,展示着这座城一脉相承的味道和“腔调”。行走于期间,去触摸那斑驳的痕迹,感知当年所发生的历史故事,遇见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

 

(Article:Kunming Faner Photo: innyo, Kunming Faner)

本文授权转载自昆明范儿https://www.sohu.com/a/387785611_417747?spm=smpc.tag-page.fd-news.11.1586830440394DsfWZJ6

部分图片授权转载自昆明范儿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删除或索要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