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资讯

文游云南·文山非遗之舞 | 金竹舞:彝族叟人的“活态灵魂”


编者按: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布依、蒙古、白、傣、仡佬11个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其中,非遗传统舞蹈犹如闪耀的星光,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它将人情味和烟火气融入其中,既有技巧性的表演艺术也兼具日常生活的情感表达,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表达融合一体,在一舞一曲中让非遗“活”起来。

为展现文山州非遗传统舞蹈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文游云南·文山非遗之舞”系列策划,带大家领略文山州非遗舞蹈之美,以绚丽舞姿延续古老传承,拂去历史的尘烟,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

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南屏镇安王村的金竹舞,是彝族叟人传统祭祀庆典仪式舞蹈,被誉为彝族叟人的“活态灵魂”,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

穰剋,“穰(ráng)”,彝语指金竹;“剋(kè)”,彝语即跳舞之意。穰剋是彝族叟人在“穰比”(竹笋节)节日期间的各个祭祀庆典仪式过程中,以舞蹈的形式展示彝族叟人迁徙历程、生产劳作场景,演示特定历史事件,以表达悼念祖先、敬仰神灵、告慰英烈、庆祝丰收等不同情感。“穰”从叟人语音来讲,仅指金竹,叟人崇拜的“穰”,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植物金竹,而是与之有关的神灵,即彝族叟人社稷之神。

 

金竹舞属大众集体性舞蹈,除特定场景的专门表演外,属于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在“穰比”节日期间,村中不论男女老幼,只要会跳舞者都可参与。根据其功能和场景的不同,动作、队伍和形式也稍有变化。以葫芦笙、牛皮鼓、平面锣为主要伴奏乐器,沿途巡演时伴奏队伍以两列纵队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其后依次为持弓箭、斧头、鸡夹(竹编鸡笼子)等各种叟人生产生活用具的舞者各1人,其余男女一众,每人双手各拿一块白毛巾,踏着音乐节拍,纵情舞动,口中随着舞蹈节拍不时发出“舍—呃—唷—唷”的吼声。如在各种祭祀场地跳时,则是围成层层圆圈,即大圈套小圈。在过去,追求“里三层,外三层,三三围九层”效果,沿着逆时针方向舞蹈,动作变化随葫芦笙乐曲转换而改变。

 

舞者跳金竹舞的服饰别具一格,男女皆系“喇叭”裙,女装保持独特的款式,头饰前额有太阳芒图案,象征追求光明,突出鲜明的太阳崇拜。全身刺绣图案丰富、花色艳丽、工艺精湛,每个图案包含着一定的寓意,既突出了彝族独特的服饰风格,又能让人品味精巧的工艺欣赏价值,全场舞动之时更能凸显舞蹈视觉画面的壮观。

 

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金竹舞逐渐由仪式性舞蹈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舞蹈,每当逢年过节,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尽情舞动,场面热闹、音乐古朴、舞姿独特,舞出了彝族人民的淳朴与勤劳,反映了彝族叟支系厚重的历史文化,富有浓厚的情趣和民族特色。2013年10月,金竹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