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新资讯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红河模式”——岁月留痕 梯田“新生”


2013年6月,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6月,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这10年,被誉为“雕刻在大地上的诗行”的红河哈尼梯田身披世界文化遗产的至高荣誉广为人知。

今年10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部指导的“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地成功举办。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向各界嘉宾介绍了与意大利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协会缔结为友好关系的情况,守护哈尼梯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同时分享了红河州在保护梯田、助农增收、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云上梯田大美无限,哈尼风情世代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璀璨夺目的哈尼族文化,皆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流量密码”。申遗成功10年来,红河哈尼梯田魅力不减,为景观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红河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元阳梯田 图片来自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库

坚持保护第一 守住哈尼梯田绿水青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申遗成功10年来,“坚持保护第一,守住哈尼梯田绿水青山”始终是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核心命题。

当地遗产保护管理部门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科学、全面、完整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领略红河哈尼梯田的独特风貌,创造出具有红河特色的做法与经验,让梯田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红河。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红河州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随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2022—2035)》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红河州将“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哈尼梯田纳入保护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如今,哈尼梯田遗产区累计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5%上升至63.8%,恢复灌溉沟渠140余条451.3公里。

另一方面,加大遗产要素保护修复力度。沿用“三犁三耙”“木刻分水”“水力冲肥”“赶沟人”等传统农耕技艺和水资源管理办法,哈尼梯田保护区建立监测站、聘请监测员,通过数字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要素的日常巡查、监测力度。通过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使森林、村寨、梯田、水系遗产要素得以系统保护,农耕文化得以完整传承,遗产价值得以合理利用,遗产功能得以完整延续。

阿者科村 图片来自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库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走进元阳县阿者科村,抬眼森林郁郁葱葱,脚下梯田波光粼粼,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优美画卷。阿者科村村民如今通过民居、梯田、服务等方式入股,告别过去穷困的日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红。

“村民只要住着传统民居、种着梯田,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红。”阿者科村民普计华向记者讲述阿者科村的嬗变,村子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如今都返回了家乡。今年8月,阿者科村举行第八次分红大会,分红金额共计51万元,户均分红达1万余元。

这些变化得益于2019年2月启动的“阿者科计划”,元阳县人民政府与阿者科村集体联合成立阿者科村集体旅游公司,由政府出资建设游客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与高校合作派驻研究生和政府公职人员,无偿帮助村民管理公司,开发旅游项目并进行推广。公司组织村民整治环境、经营旅游接待,村民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管,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公司将经营所得按照传统民居保护分红40%、梯田保护分红30%、居住分红20%、户籍分红10%的规则进行分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保护梯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梯田保护管理者、原住居民、外来游客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无独有偶。“阿者科计划”让当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同样,在红河县梯田边生活的哈尼族群众也依靠哈尼梯田吃上了“生态饭”。

在红河县甲寅镇他撒村委会,当地村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耕作一块田,拿三份收入,“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日趋成熟,让当地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不断提升梯田种植效益,近年来,红河县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梯田鸭及鸭蛋等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同时,以购苗补助、技术指导、订单回购等方式,实现了稳产增收良性循环。

一系列保护、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措施陆续实施,红河州逐渐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累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7.47万亩,16个产品获云南省“10大名品”;开工建设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项目,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全省第三位。

哈尼群众跳乐作舞 图片由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提供

坚持守正创新 保护传承农耕文化

哈尼梯田有颜值,更有内涵。农耕文化、哈尼乡愁,是红河人文景观的“根”,亦是红河文化的“魂”。

悠扬的哈尼古歌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年复一年,哈尼农耕生产生活在四季轮回中延续了千百年,言传身教的知识传承也进行了千百年,并成为哈尼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红河州紧紧围绕哈尼梯田世界级文化品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着力保护传承哈尼梯田文化。一方面,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和35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开展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精彩亮相。奖补扶持铁匠、木匠、石匠等民间巧匠,加大非遗传承人扶持力度,引导群众唱好哈尼古歌、跳好哈尼乐作舞。另一方面,开展《哈尼古歌》常态化演出,“最美护田人”评选、“火塘夜话”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等系列活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活动,保护传承农耕文化,讲好红河哈尼梯田故事。

随着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精彩亮相,舞剧《诺玛阿美》在全国巡演,《哈尼交响·欢乐新春》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纪录片曾在央视播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

岁月留痕,梯田“新生”。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创新与传承在这里交汇,红河哈尼梯田一步千年,历久弥新。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