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作为彝族人口占90%的少数民族聚居乡——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大过口乡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葫芦笙
葫芦笙教学
彝族大三弦
一曲曲“笙歌”,奏响“万里河山”。大过口乡传承千年的彝族葫芦笙舞集合了葫芦笙、彝族大三弦、月弦3种乐器,充满激情的乐曲把彝族群众热情大方、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过口乡,有30名非遗传承人掌握彝族葫芦笙舞技艺,民间文艺队中有100余人掌握彝族葫芦笙舞技艺,同时组建了一支乡级彝族葫芦笙舞队伍,排练出大型节目“葫芦笙缘”并多次参加文化展演活动。非遗传承人的一次次吹奏、一曲曲演唱,将“老技艺”开辟出了“新赛道”,激活了“新动力”,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美好图景。
彝族绣娘
一根根“小针”,绣出“锦绣生活”。在大过口乡,绝大多数妇女都会刺绣,女孩子从小就在母亲和姐妹的指导下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开始,一直到节日盛装、婚嫁礼服,一针一线中都渗透着彝家女子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绣娘们通过一双双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彝绣产品,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截至目前,大过口乡共有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5名、彝绣加工企业7户、经营店铺21个、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电商销售主体10余家,实现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彝族群众载歌载舞
羊皮鼓
一次次“切磋”,碰撞出“非遗火花”。月弦、木雕、葫芦笙、响篾、羊皮鼓、笛子、彝族大三弦……多项非遗文化在大过口乡聚集,跨越的是“技巧”、传递的是“温度”、碰撞出的是文化交融的“火花”。2015年,大过口乡被评审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全乡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8人,其中省级1人,州级4人,市级33人。2023年,大过口乡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民间文艺队到各地开展文化展演,并参加州级非遗传承人座谈会、技艺大比拼等活动,通过一次次的文化展演和交流学习,使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彝族绣娘
非遗有传承,彝乡大地“笙”歌嘹亮,一曲曲“笙”歌穿越千年,依旧动人心弦;一场场彝族葫芦笙舞表演热烈,气势磅礴;一根根小小绣花针,串联起彝族绣娘们的幸福生活,彝绣文创产品更是成为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让四面八方的游客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