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峡谷绵延300多公里,莽莽苍苍纵贯南北,一侧峭壁千仞,一侧江河滚滚,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怒族与傈僳、独龙、藏等民族在此交错杂居,守护着一片纯净的世外桃源。
族源与流变
云南怒族为古代氐羌族群后裔,因主要分布于怒江地区而得名。唐代樊绰《云南志》首次出现有关怒族先民“卢鹿蛮”的记载;《元一统志》记载为“卢蛮”;明清文献称“路蛮、潞蛮、怒、怒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怒族地区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成为“直过民族”,并根据本民族意愿定名怒族。
怒族生活场景
怒族聚居地主要是中国境内云南省怒江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迪庆州维西县,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此外,缅甸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有少量分布。
截至2021年,中国怒族人口36575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族分“阿怒”“阿侬”“怒苏”“若柔”四个组成部分,语言、文化习俗差异甚大。怒江一带的怒族人普遍会说傈僳语。因历史上无本民族文字,口头传说较为丰富,其中通过狩猎活动来叙述怒族历史发展的长篇叙事诗《猎神歌》,堪称典范之作。
怒族老人正在吟唱《猎神歌》
生产与生活
怒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艺品美观又实用,编织业、纺织业以及制陶和冶炼等手工业生产誉满怒江和澜沧江两岸,以至更远的金沙江边。古语说怒族“精为竹器,织红纹麻布,么西不远千里往购之”(“么西”是丽江纳西族的古称)。
怒族纺织
民居房屋多为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和土墙房,石头顶房,现已少见。由于怒族四个组成部分不同,居住地域有别,他们所接触的文化也不同,使得怒族的服饰呈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局面。总体上多为麻布质地,绚丽多彩,颇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怒族土墙房
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贡山怒族盛装打扮,庆祝“乃热节”,原名朝山节,1984年改称鲜花节,2000年又改为仙女节。通过仙人洞中取“神水”饮用,怒族视之为神与人沟通的特殊载体。
怒族女孩盛装打扮
怒族歌舞表演
怒族的民间歌曲主要分“牙扒可歌亚”即火塘边坐唱,和“亏牙恒歌亚”即结婚歌两大类,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传统神话、故事和诗歌可以唱。怒族传统民歌“哦得得”最具代表性,传承着古老的怒族传统文化。
怒族男女对唱“哦得得”
“达比亚”乐器和“达比亚”舞是福贡匹河怒族“怒苏”的标志性乐舞,此外怒族乐器还有口弦“叽味”,短笛“独独丽亚”,直笛“匹丽丽亚”。除了“达比亚”舞,怒族还有无音乐伴奏的踢踏舞,有迁徙寻找土地的舞蹈以及反映早期母系社会形态、表现战争械斗的舞蹈。内容丰富,辉映着怒族生产生活习性和历史传承。
怒族乐器“达比亚”
怒族女子手中类似竹片的就是乐器“口弦”
特色美食
怒江峡谷里生长着一种“咬人树”,碰到乳白色汁液会让人的皮肤红肿起疹,痛痒难耐,这其实是野生漆树。怒族充分利用这种“咬人树”,生漆用于漆器制作,而漆籽榨出的漆油,则是怒族特色美食漆油鸡和特色饮品漆油茶必不可少的原料。漆油鸡汤色白,汤、肉鲜,是怒族经常食用的滋补食物。烘焙冲水后滤掉茶叶,再将漆油、核桃仁、芝麻、盐与茶水在特制的茶桶里混合制成漆油茶,怒族认为这是食药同源的饮品。
怒族特色美食漆油鸡熬制中
说起怒族咕嘟酒,不得不提咕嘟饭。用苞谷面或荞面多次水煮、搅拌、焖烧而成,喷香可口。而咕嘟酒正是用咕嘟饭冷却后加上酒曲搅拌、密封得来。贡山县境内还盛产一种青石板,除了用来盖房顶,怒族人还用它来煎粑粑,味美香脆。
怒族咕嘟酒
怒族在火塘边吟唱《怒族六十四代家谱》
走进怒族村寨,怒族人家里传承着纺织怒毯、篾编竹器等传统手工艺,一家人围坐在四季不灭的火塘边,吟唱着古老的怒歌,吃着独具特色的美食,世代安居。
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