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彩云南 / 伴手礼

象达纸伞:情深意长


供稿:徐静

只是因为在伞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无法忘掉你的容颜。一身棕色素衣轻点碎花朵朵、一缕淡淡桐油香若有若无,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象达人面竹纸伞,令人情不自禁地走近你、走进你,倾听你的过往,感受你的别样:张开时的热烈与奔放,闭合时的温情与坦荡。

你没有一曲曲箫音,哀怨地和着一世思念的许仙和白蛇娘娘;没有守候前世、等待彼时的梦醒黄粱、泪湿霓裳;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凄婉惆怅。

有的是烟雨蒙蒙中氤氲出来的一段耐人寻味的情深意长;有的是“象达姑娘”的顽强和历史的沧桑过往;有的是心灵手巧、贤达能干、勤苦耐劳、活泼开朗的形象。齐心协力碾过了灵魂的支点,站立成了亘古衷肠。

古朴精美的象达人面竹纸伞,被步履铿锵的马帮商队源源不断地运往异国他乡,换回了本地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和大量外来文化的滋养,温暖了贫瘠的心房,思想早日获得了开放;古朴精美的象达人面竹纸伞,顽强地撑起了一段战火纷飞的时光,革命前辈朱家璧、匡沛兴、朱家祥等纷纷组织抗日救亡,张剑秋等爱国志士主动捐出祖祖辈辈靠走“夷方”,艰苦打拼了几代人才兴建起来的家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积极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着力量。

如今,深山峡谷里的象达小镇溢彩流光:

粮食堆满仓,青黄不接成过往;书包圆了梦,失学孩童成栋梁;老人心情畅,皱纹舒展年纪长;新房一幢幢,时尚家居屋里装;摩托擦锃亮,小汽车停在新房;大河水长淌,滋润儿女泛容光;康庄大道上,全民奋进奔小康。

再次深情地呼唤你,象达人面竹纸伞:情深意长!

【阅读延伸】

龙陵县象达乡,是滇西著名的侨乡,位于龙陵的西南部,该乡营坡村南海寨汉族制作的人面竹纸伞,因其工艺独特、花样繁多、功能多元,既有使用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因而被本县和相邻的德宏州及缅甸领邦消费者所喜爱。人面竹纸伞工艺,相传在明末清初从象达村板栗树寨许姓人家学来,从此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制作工艺——纯手工:人面竹纸伞的制作极其富有特色,选材讲究,工艺精细。共有72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是用手工完成。

纸伞由伞把、伞抖、伞骨、伞头和伞面组成。伞把选用当地特有的直径为2.5厘米的三年以上的人面观音竹(因竹节像人面观音)来做,竹根部具有独特的竹节造型。伞头、伞抖选材须用当地的青皮香、山苍子或矮头瓜树,用自制的木架车床车成圆头和孔。伞骨用荆竹片削成。伞面选用当地的绵纸和构皮纸,用制好的扇形模型比好大小,将纸剪成扇形,经过民间秘方处理后,裱在伞面上,伞面的绘画常彩画碎花、梅花、喜鹊等吉祥图案。

文化内涵——有名头:象达人面竹纸伞多次参加过省、市、县农特产品展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象达纸伞工艺,是研究汉族原始手工制作形态的珍贵资料,是对比研究此类手工艺制作体系的活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文化价值.2009年10月,象达乡营坡村汉族民间纸伞工艺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里72岁的王立魁,在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美术艺人”;64岁的王再恩,以制作伞面直径为2米的大纸伞和花伞远近闻名,1996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美术艺人”,2010年被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物美价廉——受欢迎:象达人面竹纸伞,制作工艺精细特殊,结构紧密,经久耐用,既能遮风避雨,又能作为装饰之用,还推出了一些精美的礼品伞,适应大众的需要和购买能力,深受用户喜爱。

目前,象达乡营坡村南海寨制作人面竹纸伞的有6户,共19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29岁。6户人家每年生产制作的人面竹纸伞收入共计约15万元左右,为补贴家用立下了汗马功劳。